Volvo Cars Taiwan V-Life Stories Room

孤獨與共生的完美間距 北歐式親密悖論

北歐人常常被戲稱為「世界上最擅長保持社交距離的族群」―在瑞典的公車站,等車的人就像是秋天森林裡的蘑菇一樣,不管人數多少,都默契保持著平均一米以上的自然間隔

封面圖.001.jpeg

撰文— Fiona Zheng

同時瑞典超市的收銀通道也被稱作「最漫長的沉默之地」;居住在公寓裡的瑞典人,在出門前,會習慣性透過門上的貓眼看看是否有鄰居出沒;據說冰島人寧願繞路三條街,也不願和熟人在路上寒暄。然而吊詭的是,在這片以「社恐」聞名於世的土地上,卻也同時孕育著全球最密集的社團網絡:根據相關的數據顯示,平均每個丹麥人會加入2.7個社團,而挪威有將近40%的成年人定期參與志願組織。

北歐的團體文化起源可追溯至遙遠的維京時代,也可以說團隊協作的習慣是在人與嚴酷自然的博弈中萌芽。在斯堪地納維亞半島,當北歐先民時刻面對長達半年的黑暗極夜以及嚴寒與火山地震帶來的威脅時,那麼「集體求生」無疑是最高效的生存方式。而隨著時代的發展,這種自下而上的組織模式逐漸演變為覆蓋教育、生活、體育、宗教等等領域的社團網絡,同時也成為了北歐民主社會的一塊基石。在這期間,大量出現的公益組織則展現了北歐社團的利他精神,每個參與其中的人在進行這些社會公益活動的同時,不僅可以豐富個人的知識儲備,更可以在互相平等交流中,建立起超越個人身份甚至是超越階級的信任感。這種「全民公益」模式同時也模糊了受助與施助的界限,正如北歐諺語所說:「幫助別人時,你也在說明自己。」

072301

進入現代社會,社交降級已經成為全世界普遍的現象,當「孤獨經濟」崛起,各種一人食、陪伴型APP、虛擬戀人等等新型社交模式的出現,在看似人人高效社交的背景下,各種心理健康問題也逐漸浮現,抑鬱、焦慮與社交迴避等現象似乎也成了年輕一代揮之不去的標籤,同時還伴隨著社會信任度下降,在生活中去相信並感受來自「陌生人的善意」似乎也成了高不可攀的奢侈品。距離和絕對的個人空間的確為我們帶來了一些安全感,但也讓人們失去了彼此連結的溫度。

072302

這時我們再回看熱衷於各種社團活動的北歐人,可以發現,在這塊號稱全世界幸福指數最高的土地上,人們似乎一直嘗試用實踐證明「深度聯結」與「個體自由」從來都不是對立的命題。人們尊重彼此對個人空間的執著,也能創造出恰到好處的溫暖連結。就如同在夏日的黃昏,當我們站在峽灣的懸崖上遠眺,那些散佈在山間的紅頂小木屋,看似每個建築都孤單地矗立在那,但一條條綿延在山間的蜿蜒小徑又將大家悄悄地緊密相連。

072303

這種若即若離的聯結藝術,或許正是我們在這個高度個體化時代的社交指南:我們不必成為孤島,也不必時刻互相取悅,這種看似矛盾的社會圖景,恰似北歐冬夜裡的極光那樣,在凜冽的孤獨底色上,綻放出溫暖的絢爛光譜,我可以是我們,但我也永遠是我自己。

分享
  • instagram share
  • facebook share
  • twitter share
[ 延伸閱讀 ]
05封面圖.002.jpeg

有溫度的人生

撰文︱Fiona Zheng 在瑞典居住多年後,我和我的朋友們也都漸漸的入境隨俗,為迎接復活節來臨,會在家門口放上漂亮的黃水仙,然後去花店買一束色彩鮮艷的羽毛 ...

05封面圖.001.jpeg

沒有行程的理想假期

撰文︱謝咏辰  圖片提供︱Image Bank Sweden有時候在想,理想的度假,是什麼樣的呢?對於許多瑞典人而言,每到七、八月的夏日時光,他們便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