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考照制度看瑞典交通的設計思維──零死亡願景
作為一名移民,在瑞典落地生根的過程中總會經歷幾個象徵性的「里程碑」,而考取駕照無疑是其中之一。

為什麼駕照如此重要?瑞典幅員遼闊,土地面積將近台灣的十三倍,人口卻不到台灣的一半,交通建設相對單純,許多地區僅有每日數班的公車。若不會開車,某些地方幾乎無法抵達。瑞典人年滿十八歲即可考照;但在瑞典的考照過程冗長、昂貴且門檻高。在台灣,許多人或許只需在大學暑假花上一兩週進駕訓班就能輕鬆拿照;在瑞典,準備時間平均需三到六個月,筆試與路考通過率皆不到一半,過程嚴格得令人咋舌。
然而,瑞典考照的目的並非只是檢測學員是否具備「駕駛車輛」的能力,而是期望透過這段準備歷程,培養一位具備社會責任感與風險意識的駕駛人。雖然考照制度同樣分為筆試與路考,但兩者在設計與精神上都遠比台灣更為謹慎。例如,瑞典要求所有考生完成兩堂強制風險教育課程:風險理論課 (Riskutbildning 1) 與風險實地體驗課 (Riskutbildning 2)。這兩堂課的重點不在於「學到什麼」,而在於「切身體會會出什麼事」。從疲勞駕駛、酒後駕車、分心使用手機,到在濕滑路面煞車失效的情境,課程讓學員親身經歷車輛打滑失控的危險。瑞典冬季常見路面結冰,學員在訓練場上會學習如何減速煞車、避免失控,進而降低風險。有趣的是,課程中甚至包含所謂的「麋鹿測試」,模擬麋鹿衝入車道時該如何閃避,更教導學員預判動物可能出沒的時段與區域,並透過實際事故案例深入分析該如何反應。這些訓練不僅強化駕駛人在突發情況下的處理能力,更重要的是,讓身體留下風險的記憶,培養一種來自經驗而非教條的直覺與警覺。
在筆試中,題目大量採用圖片與情境模擬,要求考生從駕駛者的視角辨識潛在風險並做出判斷。「這個畫面中,風險在哪裡?我該怎麼應對?」不再是選擇題的套路,而是思維模式的轉變。至於路考,更是許多考照人刻骨銘心的經歷。考官不僅逐項檢查學員的駕駛行為是否合規,更會評估整體駕駛行為的穩定性、風險處理能力與對路權的理解。即便整體表現正確,若在過程中顯露出遲疑、緊張,或對突發狀況反應不足,也可能被判定「尚未準備好上路」。換言之,瑞典的路考不只是對「會不會開車」的檢核,也是對「能不能為他人安全負責」的實戰訓練。這樣的標準並非只是說說而已,2024 年全國筆試通過率僅 41%,路考通過率也只有 45%。我不時耳聞朋友一考再考,歷經數月挫折後才終於取得駕照的故事。
考照門檻看似嚴苛,背後卻有其明確的制度邏輯,即瑞典於 1997 年正式提出的交通安全政策:零死亡願景 (Vision Zero)。這項政策的核心信念是:沒有人應該在道路上喪命,若要設定一個可以接受的死亡數字,那個數字只能是零。它強調的不只是駕駛人的責任,更是整個交通系統設計者的責任。每一次車禍都不應視為「偶發意外」,而是制度失靈的提醒——設計錯誤就該修正、規則不足就該補強。因此,在瑞典,不只學校從小就有交通安全教育,政府也對酒駕採取零容忍態度,並對每一件交通死亡事件進行詳盡調查與討論。
在這樣嚴苛的政策與高標準的考照制度下,瑞典是否看到成效了?答案是肯定的。2023 年,瑞典成為歐盟國家中每百萬人交通事故死亡率最低的國家,每百萬人僅 22 人,不及歐盟整體 (46 人) 的一半。BBC 於 2024 年亦報導瑞典為全球交通事故致死率最低的國家之一,這與 CNN 形容台灣為「行人地獄」形成鮮明對比。當然,瑞典的成功不能完全歸功於考照制度與政策,地廣人稀的先天條件無法否認,但那並不是決定性的關鍵。真正讓瑞典走到今天的,是交通管理局 (Trafikverket) 長年持續推動的系統性改革,包括將市區限速下調至 30 公里、增加人行穿越設計與分隔島、強化執法密度與懲罰機制等。這一切的目標,不是讓駕駛人變得完美,而是期許打造一個即便人會犯錯,也不至於喪命的交通環境。
瑞典或許還沒真正實現「零死亡」的願景,但它已經用實際數據證明,只要社會整體將「保護生命」的價值置於「交通效率」之上,我們的確可以朝著更安全、更人性化的未來一步步邁進。
撰文/謝咏辰 圖片來源/Image Bank Sweden

健康一路相隨,更顯守護安全的心
安全是VOLVO從未妥協的堅持,而VOLVO更是由外而內至健康安全兼顧,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和世界過敏組織統計過敏、氣喘與空氣污染,為世界上數億人口帶來了健康上的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