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人無所不在的儀式感
原本不曾細想,直到與瑞典家人相處,才體驗到原來儀式不只為了神祇,還可以如此尊榮個人

撰文|張芸茵
對成長在台灣經濟起飛,父母大都忙碌年代的我而言,童年生活主要以重大年節為主,較少有為個人保留的儀式活動。原本不曾細想,直到與瑞典家人相處,才體驗到原來儀式不只為了神祇,還可以如此尊榮個人。因為瑞典社會的儀式活動除了基於宗教需要,還有延伸到日常生活,甚至在社交和工作上都得顧及的習俗,這對我而言是個有趣的學習歷程。
儀式總是和時序緊密結合的,因此當我想到瑞典儀式,腦海中浮現的是職場年度計畫用的環狀圖,它有條理地將一年以4 季區分,其中穿插著三大節日:聖誕節、復活節和仲夏節,之後再細分成52 周,可看出瑞典人對生活安排的嚴謹。由於喜歡規律安排,每個工作日也有專屬的特定飲食;例如學校的營養午餐和午餐販賣部習慣週二吃煙燻五花肉配馬鈴薯煎餅,周四則是豆湯配瑞典鬆餅,周五吃墨西哥餅(視地區性小差異純屬自然)。而這些飲食習慣部分源自基督教傳統,有些則是會固定休市等歷史因素,雖然在大都會區可以吃到各式各樣的午餐,但在學校和機構會較重視這些飲食傳統。
生活中的儀式讓我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孩子5 歲時曾要求購買燭臺作fredagsmys(cosy friday) 的佈置。當時我們挑了可放3 個蠟燭的鑄鐵燈臺,每到週五晚上我們會把客廳主燈調暗、點上蠟燭、擺好糖果點心,選部適合兒童的動畫或家庭電影一同觀賞,這個儀式我們延續多年直到孩子進入青少年才稍微告一個段落。這類文化學習通常從幼稚園開始奠基,被視為文化融合的學校重點工作,因此藉著小孩也讓我這個移民媽媽更深地融入了社會文化中。
當我們再細看每日的生活節奏,最突出的莫過於上下午的2 次fika(咖啡時間)。一日工時因而被劃分成:“上工-fika- 上工- 午餐- 上工-fika- 上工- 下班”,如此充滿韻律感的工作節奏。瑞典社會很強調環境和資源的「可持續性」,這個概念也延伸到職場環境和人力資源,相當重視工作和休息的平衡,期待員工以樂在工作的方式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工作環境並提高工作效能,而且無論白領或藍領都同樣重視這個咖啡儀式。
印象中每回遇到公寓翻修,工人們總會在早上7 點到7:15 間,以高分貝電鑽確定所有住戶都醒來後就去喝咖啡,只能說因著fika 瑞典實現了人人平等。儘管咖啡時間不長,卻是很重要的儀式。因為瑞典人是北歐國家中較愛社交的E 人,在這簡短的時間中可以完成簡短早會或跨階級交流,因為不管老闆或物業維修人員都在同一個空間fika。因此在工作面試時,主管除了看一個人的工作能力,更重要是在確認面試者能不能順利融入fika、午餐和此類的社內社交活動。看似輕鬆的咖啡時間,實則在考驗個人的文化理解和融入程度,除非老闆要請的是個程序員,要不許多工作面試都有這個潛規則。
不少國家都有類似的宗教節慶,但在宗教已式微的瑞典,更多是因著「可持續性」理念而保留了這些生活儀式,讓人們得以在高速生活步調中得以喘息和聯繫感情。除了幫助人們維持合理生活步調和生活品質外,也以各種慶生、結婚週年慶祝、個人周年慶生(40、50、60 歲依此類推)、兒童慶生活動等來尊榮個人的價值,強化家庭關係和社會連結,因此實在不可怠慢視之。
圖片提供— Niclas Vestefjell、Magnus Carlsson、Faramarz Gosheh/imagebank.sweden.se

瑞典文化大發現 Swemojis 告訴你
這些你我都熟知的瑞典代表物。有趣的是,瑞典在2015年推出了專屬於瑞典國家的表情符號 Swemojis,希望用這些簡單的圖案,清楚傳達瑞典的文化;總共87個 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