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平等在瑞典
瑞典 1940 年代為了打造人民之家(Folkhemmet)的社會政治理念,需要挹注高稅收來維持社福制度,從這時起工作不再只是權利,也成了全民的義務。
瑞典 1940 年代為了打造人民之家(Folkhemmet)的社會政治理念,需要挹注高稅收來維持社福制度,從這時起工作不再只是權利,也成了全民的義務。女性為了配合“一個都不能少”的勞動政策而被鼓勵走出家庭,進入就業市場。少了家庭主婦的存在, 60 年代開始國家開始廣設免費托兒所,全職主婦不再是個合乎社會利益或個人利益的選項,就算有女性自願在家照顧家庭,也會受到整個社會的質疑。因著這樣的社會政策發展,瑞典逐漸打破了男主外女主內的性別框架,形成就業市場上男女就業率相等的結果,性別平等意識也成了社會的主流價值。作為性別平等領域的優等生,瑞典在全球性別平等排名上向來維持在前 5 名;不只是女性,據稱高達1/5 的男性也支持性別平等。就各項指標看來,瑞典女性在教育程度和健康指標上已算相當高分,但在政治影響力、主管性別比例、同職不同薪(薪資差距約為 15%),父母育嬰假使用天數上仍稍有差距,這些在女性主義政黨看來仍有改善和努力空間。在其他生活層面其實也尚有努力空間,例如瑞典從 60 年代開始收留各國移民和難民,移民的進入也帶來了不同的性別價值觀。像是由父親為兒女決定婚配對象的少數族裔習俗,甚至因為和瑞典男性交往而被父系親族殺害的情況,其他弱勢女性族群的存在也是事實;因此女性在瑞典的生存方式和生活品質展現了從 0 到 100 各種不同光譜。Swedish Insitute(簡稱 SI)作為推廣瑞典價值文化的官方機構,便不斷倡議各國青年領袖的座談和合作,也將性別平等視為向國際推廣的重要瑞典價值之一。
至於生活在瑞典的男人對性別平等有什麼看法呢?摒除男女天生的身心差異,瑞典男人越來越支持性別平等,也歡迎女人與他們共同分擔家庭的經濟負擔。有一種說法是瑞典男人精打細算,所以才會支持女性“各付一半”的方式,這雖然是玩笑話卻說明了瑞典的生活實況;實際上,瑞典女性確實為了平權而付出很多,在這裡女性必須比男人更努力,才能兼顧職場表現和家庭,孩子生病時女性仍是主要的照顧者,也承擔了稍多的家事責任。儘管平權生活並不輕鬆,未必是全球所有女性認定的理想生活,但以經濟貢獻換來獨立和自由,卻是瑞典女人強力捍衛的價值。在瑞典人的觀念中,社會的性別平等程度反映了一個國家的好壞,是種無可讓步的政治正確,你幾乎很難跟瑞典女性討論其他社會的價值觀;然而性別平等不過是多元社會價值的一種,也就是說它並非絕對的。在後現代女性主義中的討論,便轉換到尊重不同社會文化裡女性的多元化選擇,就像影片“蒙娜麗莎的微笑” 裡的有個角色 Joan,雖然經過女性主義啟蒙,有絕佳的才智和教育在職場上一展長才,卻決定以家庭為重。生活在瑞典的西方國家女性也有不少人希望生育後能多花幾年時間在家和孩子相處,不過這樣的做法,在瑞典絕對會受到不小的社會輿論壓力,因為瑞典的習俗是小孩一歲之後媽媽就該回職場了。瑞典式性別平等的優點是為女性爭取到經濟獨立,從家事中解放,有更高的影響力;但從另一方面來說,女性也得跟男人一樣承擔家計和責任,無論是有形的行李背包或無形的家庭重擔,在這裡女人也必須一肩挑起。來自其他西方社會的女性也覺得這裡的女性生活很“不容易”,反映了各國的文化差異。瑞典性別平等也有其一體兩面,這是個頌揚用勞力換取自由國家,也是瑞典社會文化的獨特之處。
撰文:張芸茵